又一部上海出品重磅纪录片《大江南》官宣,江南影像全球征集项目同时启动
追寻“上下五千年”的江南文化,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密码。
说起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她,“丹青文墨,清流儒雅”也是她,似乎诗意温婉就是江南最突出的秉性。而现在,上海要挖掘江南之“大”,写一篇关于江南文化的“大”文章,写她襟江带海、山水相依、人物阜盛、生机勃勃的风貌,也写她大气、包容、开放、务实的底色。
6月20日下午,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江南》在上海启动。该片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出品、市委外宣办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负责制作。此前,聚焦海派文化的《大上海》和聚焦红色文化的《诞生地》两部重磅纪录片已先后与观众见面,收获广泛好评。随着《大江南》启动,“上海文化”品牌的纪录片精品矩阵得到进一步丰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悉,纪录片《大江南》拟分为9集、每集50分钟,将聚焦江南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展现由远古至今朝的江南历史、江南文化、江南人文精神和未来发展的恢弘长卷。同时,纪录片注重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关注文化传承发展,努力展现和传扬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
主创团队、SMG纪录片中心徐冠群工作室对《大江南》报以如是期待:“希望通过更宏观、久远的叙述视角,从江南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更直观、清晰地触摸到上海城市精神气质的形成过程,用一种史诗般的历史与时代交融的大散文气质,描绘出鲜活的江南、深厚的江南、阔达的江南。”预计2025年底,《大江南》有望成片,带领观众追寻“上下五千年”的江南文化,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密码。
一部恰逢其时的上海制作“国际题材”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力保品质,出品方搭建了一支人文历史类的资深团队。徐冠群工作室曾创作《理想照耀中国》《大转型》《大上海》《十年逐梦路》等多部作品。行至《大江南》,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时间、王韧担任艺术顾问,王韧为总撰稿。学术顾问团队更是熠熠生辉,包括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纲,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以及来自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近十位知名学者。
“要论何以为‘大’,江南堪当此称谓;要做好这篇‘大’文章,上海堪当此重任。”李天纲有此判断,“纪录片《大江南》可谓一部恰逢其时的上海制作、国际题材。”
李天纲说:“世界谈论‘江南’,并非笼统的中国地域的概念,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格局、地区人民的勤劳奋斗等,都是300多年前国际社会就对江南形成的具体印象。”早在十八世纪,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便把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莱茵河三角洲做对比,认为长江三角洲整体上是从吴越到明清保持三千年持续发展的地方。“江南社会是中国,乃至十七、十八世纪时整个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因此,《大江南》的拍摄应该会有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效果。”
2023年,《大江南》的主创又为何非上海莫属?学者普遍认为,如果按朝代来分江南文化最典型的城市,杭州是宋代江南文化的浓缩之地,明清两代则陆续转到南京、扬州、苏州等地。1843年上海开埠后,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的生活方式在上海酝酿、传播并深入寻常百姓家,启蒙开明、新文化运动和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在上海孕育、诞生,乃至上海城市精神气质的形成,归根溯源,都与江南文化休戚相关。可以说,近代至今,上海是江南文化的上佳代言;是最能反映江南地区从古代文明转型到当代文明,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为开放包容、最具动感和生命力热土的一座城市。要拍《大江南》,上海责无旁贷。
胡晓明则从“历史演变”“中国之江南”“世界之江南”三个维度剖析江南何以为“大”。“大江南之大,是它的有容乃大、百川归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真正开端。加上东晋开始的衣冠南渡,其实是带着中原文化最先进的典籍、人才抵达吴地,形成了江南文化的根脉。从这个意义上看,大江南是中国的江南。”他说,大江南也是亚洲的江南乃至世界的江南,“越南、日本、韩国的纺织工艺等技术,都是从江南带过去的。所以大江南有许多可挖掘的文化内涵”。
江南影像全球征集启动,打捞集体乡愁
“关于江南的题目太宏大了,我们希望借助专家力量去做这件事。”《大江南》总导演徐冠群介绍,目前项目仍处于前期与专家充分沟通、梳理阶段。下一步,团队将前往长三角各大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地调研。
据悉,纪录片以《上海有江南》开篇,讲述上海与江南的形成以及古今之关系;第二集《江南五千年》讲述从河姆渡、良渚至今的伟大创造。此后,《四时有序》的主题落在江南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造就了江南的性格;《云间霓裳》从江南女子切入,展现千千万万个哺育了江南、塑造了江南的“黄道婆”;《匠心独运》以江南的匠人、工匠与社会发展进步来揭示江南工匠精神的现代性;《天一生水》从藏书、刻书、读书、著书描摹绵延至今的江南人文成就;《千回百转》聚焦昆曲、评弹、田歌起兴,论述江南的社会转型,揭示其文化品格;《融和天下》勾勒江南人融刻在基因里的创造性精神、奋斗精神;最后《人在天地间》收官篇,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中的数智化,彰显江南开放、融合的情怀,以及善于学习、勇于改变自身的精神。
这样一篇贯通上下五千年、又着眼世界的“大江南”文章,上海广播电视台不仅邀请专家学者讲述,也面向社会广发邀请,希望以此打捞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集体乡愁。昨天的发布会上,江南影像全球征集项目同时启动。上海广播电视台向全球的电影资料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家发出征集,希望能收获更多、更丰富的二十世纪初至今的江南历史影像。此外,也将与国内外拥有江南历史影像的收藏者合作,开展抢救性的影像修复和收集保存。
长久以来,影像资料的收集、梳理都被视作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895年电影技术诞生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许多外国电影人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内地,记录并留下了江南近现代最早的活动影像。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留存最早的上海历史影像由美国爱迪生公司拍摄于1898年,最早的杭州影像由法国百代公司拍摄于1900年,而在抗战胜利后不少江南小城,如常熟、太仓也都留下了生动的彩色影像。这些影像资料目前都保存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库房里。
在纪录片《大江南》启动制作的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还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开展江南历史影像的采集研究和开发利用。在充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未来将推出江南历史影像资源库,供学术研究机构及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查阅使用。同时计划与长三角地区各大文博单位合作,面向全社会开展江南影像的播映、展览等公益性服务。
徐冠群说,征集到的影像或有可能被纳入纪录片《大江南》,不过前提是能契合纪录片的叙事需求。但无论征集的影像是否在纪录片中为大众所见,江南历史影像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对其进行系统性收集研究与再利用都意义重大。
作者:王彦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资讯
品牌